左转科技

X86系列CPU大史记(5),大史记

左转科技 1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6页)

1986年,INTEI公司推出了80386系列CPU,其代表性的产品386DX-33的主频为33MHZ,集成32万个晶体管,执行单一指令需要两个时钟周期。80386系列有两类产品386DX和386SX。386DX是32位CPU,其内部数据通道和外部数据通道均为32位;386SX是准32位CPU,即内部数据通道为32位,外部数据通道为16位,保持了同286的一致性,与386DX相比,386SX的价格较低、80386DX是真正的32位处理器,成为当时追求高性能用户的理想选择,其主要优点是:由于新的内存使用方式和多任务性,使开发基于PC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成为可能,它为运行Windows3.x提供了所需的处理能力。

80386的推出更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80386将CPU提升到了32Bit,最大可以支持4GB的内存寻址,这个构架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微软,IT软件行业的传奇。在图形操作系统领域,微软经历了Windows1.0的失败,Windows2.5的成功,Windows3.x的崛起直到Windows95的发布,Wintel联盟使得微软和英特尔都站在了IT行业的顶峰。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很难说到底是Intel成就了微软,还是微软造就了英特尔。

1989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80486CPU。与80386相比,80486在各方面都是一个飞跃。486CPU在Intel处理器中第一次采用一级高速缓存(8KB),减少了访问RAM的次数;它提供的突发模式总线结构加快了RAM和CPU之间的数据传输;486也是第一个真正采用流水线设计的Intel X86处理器,提高了指令的吞吐率;浮点单元FPU能够对包含十进制小数的实数进行运算,因此改善了应用程序(特别是科学计算和图形处理)的性能。它包含125万个晶体管,执行单一指令需要一个时钟周期,综合性能是386的3倍以上。486也有DX和SX之分。

而此时Intel命中注定的对手AMD却仍然为了那一点可怜的市场份额而忍气吞声。其间AMD推出的处理器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另外一个LOGO,那就是Intel。

当然在那个时代,人们也并不注重自己使用的处理器是什么品牌。但也正是因为如此,AMD等厂商才得以在当时的情况下生存了下来。

在70年代和80年代真正能够和Intel公司直接对抗的,只有与苹果系列计算机荣辱与共的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MC系列CPU,其中包括早期(1974-1978)的MC6800(性能指标接近8080)、MC6809以及名嘈一时的6502(性能指标相当于8085),中期(1978-1988)的MC68000(性能接近8086)、MC68010(性能接近80286)、MC68020(性能接近80386)、MC68040(性能接近80486)等等。此外这个时期还有ZILOG公司的Z系列CPU如280、28000等,MOS工艺公司的6500系列CPU,但都无法与Intel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竞争。

可是在CPU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托罗拉还是败了下来,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摩托罗拉的研发技术等问题,而是太过急于求成。在Intel后续的80286等产品由于遵循X86而完全兼容以前的软件。摩托罗拉新一代的处理器虽然性能在当时非常强大,但摩托罗拉处理器用户的老软件却无法在新的CPU上运行,这样升级的费用对于个人和商务用户来说投入太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进了Intel的怀抱。一个在当时唯一能和Intel平起平坐甚至击败Intel的摩托罗拉,因为战术策略的失败,就这样惨淡的退出了个人处理器市场。而ZILOG公司的Z系列CPU和MOS工艺公司的6500系列也在不久之后完全的从市场上消失了。

第一次CPU的世界大战历时近二十年,这场处理器标准之战最后以Intel的全面胜利而告终。Intel也从一个处理器厂商变成了一个IT业的巨鳄,直至今天。而Intel命中最可怕的敌人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还在Intel的X86阵营中卧薪尝胆,Intel要注意了,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已经在开始积攒能量,就要爆发了。

价格性能功耗 3000名热心网友评扣肉

PD820到底怎么样 听听论坛网友怎么说

资深消费者谈十年数十款芯片使用感受

一台本被黑5000元 警惕连环套坑老实人

JS哪里逃 如何鉴别冒充新本本的样机

HP V3009 到底如何 听听消费者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