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科技

电影的魔力 剪辑史上必须认识的五个人,杂耍蒙太奇

左转科技 1
产品:1D Mark V 佳能 数码相机

1埃德温·波特:交互式剪辑让电影看到未来

序:导演拍摄的最后一个镜头,可能是整部片子的第一个镜头,而剪辑师安排的最后一个镜头,才是整部电影的结尾。

《电影剪辑的魔力》是一部介绍电影史的纪录片,片长为90分钟,而笔者整整看了10回。整部片子看下来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如今视频制作成为一种趋势,就连手机用户也不甘落后,你会发现社交网络上的朋友越来越喜欢用视频这种方式呈现自己的精彩。这篇文章是一篇读后感,笔者整理了《电影剪辑的魔力》片中重要的内容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感受。以前曾以笔记的方式发布在了个人博客上,如今该是与网友分享的时刻了,你会发现在视频制作中,一点点的剪辑知识就会让你领先很多很多。

1.埃德温·波特:交互式剪辑让电影看到未来

早期电影中没有剪辑的概念,往往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人们确实希望荧幕中的影像动起来,但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我要花钱去看日常生活就可以看到的画面?”这也导致很多人认为电影是没有未来的。直到1903年波特的《美国消防员的生活》,首次引入了“交互式剪辑”,通过连接两个毫无关系的镜头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冲击。


1、2


3、4


5、6
截取《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

上面一组图片,截取《美国消防员的生活》,一个画面是消防员奋力冲出宿舍,下一个画面就是火场中的妇女请求救援,两个毫无关系的场景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同时置身于两个时空,也可以体会导演的主观心态:希望妇女得救。交互式剪辑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电影不乐观的态度,也直到这时人们才看到电影这项发明的未来。

2大卫·格里菲斯:无缝剪辑使电影达到巅峰

·2.大卫·格里菲斯:无缝剪辑使电影达到巅峰(一)

比波特晚了近十年却大大推动了电影剪辑的发展,首次将中景、全景、近景以及特写等不同的镜头结合在一部电影中,这种巧妙的组合把电影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电影达到了与艺术、美学以及音乐同等级别的位置,他所发明的“闪回”剪辑手法至今还被大量运用在电影的剪辑中。


截取《看不见的敌人》1912


截取《看不见的敌人》1912

1912年《看不见的敌人》,电影中大量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他的剧情片首次可以让观众看到演员的内心世界。他发明以及普及的剪辑技巧,至今仍然是电影的基本语法。《一个国家的诞生》则是格里菲斯的巅峰,这部电影包含了特写、平行事件甚至是闪回等剪辑技巧,可以说是现代电影的雏形。


截取《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1


截取《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1

为了把观众带入演员的情感世界,格里菲斯甚至在《暴风雨中的孤儿们》一片中大量使用特写镜头,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负面影响,制片人认为自己花钱请的演员应该让观众看到全身而不是丑陋的面部,这样会让观众感到疑惑,但影片上映以后观众的反应证明了格里菲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格里菲斯的剪辑语法中,无缝剪辑是一切的基本,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电影截图。


截取《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1


截取《黑客帝国》1999

剪辑的目的在于让人看不出剪辑的痕迹,而是在看一个连续的镜头,一个连续的故事。剪的痕迹越不明显,越让人看不出来,那么剪辑师也就越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剪辑在当时被称作为“无形的艺术”。注意看上面两组片子,人物动作从中景/远景到近景的切换十分流畅,让人几乎无法察觉。

3大卫·格里菲斯:无缝剪辑使电影达到巅峰

·2.大卫·格里菲斯:无缝剪辑使电影达到巅峰(二)

遗憾的是,剪辑无形的风格让剪辑师始终得不到重视,一直以来,他们是电影业保守得最好的秘密。


早期的剪辑师们


早期的剪辑师们


早期的剪辑师们

在格里菲斯那个年代,剪辑师最多算是导演的雇员,而不是现在的创意合作伙伴。他们对着阳光看胶片,通过投影仪检查自己的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当时的剪辑远没有数码剪辑来得简单,往往一部电影需要许多员工在笨重的机器上工作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剪辑更像是一种机械化的体力活动,而不是充满创意的脑力活动。


吉米•史密斯和他的妻子

当然,他们的名字在剪辑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也被人们传诵起来。上图是格里菲斯最主要的剪辑师吉米•史密斯和他的妻子。当时史密斯和格里菲斯住在同一个工厂内,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晚上播放白天拍摄的影片。后来史密斯的妻子也加入了剪辑团队,他们结婚时剪辑的《党同伐异》也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佳作。

4谢尔盖·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带来的电影变革

·3.谢尔盖·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带来的电影变革(一)

二十世纪20年代,随着俄罗斯十月革命的结束,电影界也迎来了第一次变革。列宁发现电影是最好的媒体,可以激发出观众的感情。也是从这时开始,电影由把观众带入演员的感情世界转换为了操控观众的情感。


截取《十月》1927

《十月》中,导演通过大量不同镜头的拼接,使影片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感,从而达到操控观众感情的目的。他们把影片送到农村,激励大半为农民的观众参加革命。格里菲斯所推崇的无形式剪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前苏联电影人排斥西方资产阶级的故事,希望通过剪辑让观众明白,这不是电影,也不是子虚乌有的浪漫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着的事。


截取《我是孟买》2012

同样的剪辑的手法被运用到了2012年戛纳广告节金奖作品《我是孟买》。片中通过大量镜头切换营造出孟买街头混沌的景象,诉说了百姓的困苦。如果你真的被这部作品感动了,也说明你落入了剪辑师的“圈套”。

5谢尔盖·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带来的电影变革

·3.谢尔盖·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带来的电影变革(二)

理论家库列雪夫也曾经试图剪辑电影,在他的一个著名的研究中:他拍了一个男人的正脸,并且使这个镜头与三个不同镜头相互组合,最后男人表现出三种迥然不同的神情1.饥饿2.悲伤3.柔情,这就是我们常说起的“艺术再创作”。


理论家库列雪夫的一项注明研究

与库列雪夫同时代的爱森斯坦,将这种蒙太奇式的剪辑发挥到了极致,他是真正意义的第一个导演。爱森斯坦认为相互矛盾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碰撞一个全新的镜头,两个不同层面的镜头组合创造出的镜头甚至可以达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其效果绝对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截取《战舰波将金号》1925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玩弄的炉火纯青,上面一系列图片截取至《战舰波将金号》里面一个著名的片段“敖德萨阶梯”,它的节奏相当之快,既有近景又有特写,充分表现了沙皇屠杀平民的暴行。通过两个镜头的撞击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思想的组合激发出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情感,这便是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

格里菲斯努力掩盖剪辑的痕迹,而爱森斯坦则更沉迷于剪辑。这里面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当时前苏联刚刚解放,胶片资源不充足,所以剪辑师需要通过零散的片段来完成电影制作。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如今被大量运用于影视作品当中,甚至初学者不经意的剪辑便可达到蒙太奇式的效果。如果说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剪辑的基本语法,那么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则奠定了电影剪辑的风向标,使这门艺术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6玛格丽特·布斯:剪辑打造明星思想带来大浪潮

·4.玛格丽特·布斯:剪辑打造明星思想带来大浪潮

二十世纪30年代,整个电影行业迎来了第一个春天。制片厂引入有声电影,重塑制片工业。好莱坞也根据工厂流水线模式进行改组,制片厂快速推出影片,就像福特公司大批量生产汽车。“我不要影片拍得好,我要它周二就出来”这句华纳兄弟公司创始人杰克•华纳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当时好莱坞最真实的写照。


当时好莱坞流水线式的工作


就好像福特公司生产汽车一样迅速

电影业的大浪潮也扩大了剪辑师在电影中的作用,剪辑师的称呼也由以前的“剪辑工”转换为了“电影剪辑师”,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玛格丽特•布斯。当时电影的剪辑工作由制片厂完成,而布斯就是制片厂的剪辑总监,为米高梅(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工作了30年。


玛格丽特•布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逐渐走上了正轨,标准的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式剪辑已经被潜移默化地融汇到电影中,很难看出明显的痕迹。电影也渐渐转型为了有剧情的故事片,演员的作用被凸显出来。当时布斯作为制片厂最有权力的人,通过剪辑打造出了许多明星。她认为剪辑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控制影片节奏,并且让演员达到最佳的状态。也是从那时起,演员与剪辑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密不可分的桥梁。


剪辑师与演员有了更多的交流

布斯因为其对剪辑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1978年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剪辑师获得此项殊荣。布斯虽然不想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那样波澜壮阔,她没有创造独特的剪辑手法,但对电影行业的影响比起前面提到的两位却毫不逊色。借助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浪潮,布斯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她所提倡剪辑可以决定演员演技的感念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在很多演员心里,与剪辑师搞好关系才是最首要的任务。

品牌:

7让·吕克·戈达尔:跳接涌动出的电影新浪潮

·5.让·吕克·戈达尔:跳接涌动出的电影新浪潮

如果说爱森斯坦的剪辑模式挑战了无缝剪辑,那么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则彻底颠覆了无缝式剪辑。无缝式剪辑认为,影片中的镜头应该是连续的,让观众看不出剪辑的痕迹。而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新浪潮一派则持反对意见,甚至对此嗤之以鼻。在1959年戈达尔的《精疲力竭》中,一个乘客坐车的镜头就被硬生生的剪成了数段。


截取《精疲力竭》1959

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往往采用小成本制作,表现方式也着重于演员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移动拍摄、跟拍、画外音以及内心独白等手法被大量运用于电影中。电影摆脱了以往的禁锢,他们主张即兴创作,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剪辑手法成了这个时代最鲜明的标志,甚至是违反常规的摇动镜头也被运用到电影中。下面一组图片是截取《窒息》中的一个组连续剪辑,我们可以看到它并不连贯,甚至镜头的方向都是混乱的。


截取《窒息》1959

法国电影新浪潮,是人们对已经僵化社会反思带来的产物,是内心彻底的解放,是他们对格里菲斯剪辑体系最赤裸的挑战。在这个时期,剪辑师愿意尝试看似不合理的镜头组合,他们制作的电影看似混乱无序,实则充满个性与张力。初期,戈达尔完全无视传统剪辑理论的剪辑手法带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却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他还有一句名言: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

结语:
电影业发展近百年,剪辑师逐渐从幕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成为了导演最可靠的创意伙伴,意见伙伴。从交互式剪辑到无缝式剪辑,再到蒙太奇,虽然剪辑手法一次又一次地背离最初建立的理论,但往往在吸收新观念以后又回到最初的样子。在电影发展迅猛的几十年里,它从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新的观点以及剪辑手法。直至今日,电影已经完全吸收了他们,你无法确切的指出这部片子采用了哪个剪辑手法,却又可以清晰看到他们的影子。剪辑师的地位以及权力逐渐变大,导演拍摄的最后一个镜头,可能是整部片子的第一个镜头,而剪辑师安排的最后一个镜头,才是整部电影的结尾。

早期电影中没有剪辑的概念,往往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人们确实希望荧幕中的影像动起来,但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我要花钱去看日常生活就可以看到的画面?”